特林兵博物馆序厅。
第二代特林兵陆基民。
韩士德老人接受记者采访。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启达 文/图
今年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华南垦殖局”(现广东省农垦总局)70周年,一支业已退出现役的特殊兵种——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部队由此再次回归人们视野,人们对这支称为“特林兵”部队的深情回忆在于他们当年曾成功击溃西方“卡脖子”事件。
70年前,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同样面临像今天一样的技术围堵,只是当年围堵的核心是国内急需的战略物资——天然橡胶。在完全得不到橡胶进口的背景下,中国“特林兵”通过几代人的奋斗最终打破僵局,迎来天然橡胶大增产,我国成功跳出了当年的围堵圈。近日,记者来到广东省农垦总局采访当年参与天然橡胶林建设的老兵,老兵们深情回忆与科技工作者一起共同打破天然橡胶围堵的那个火热年代!
从朝鲜战场转战湛江
据广东省农垦总局负责人回忆,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封锁禁运天然橡胶等战备物资,而当年的中国被世界天然橡胶种植专家判定为植胶禁区,天然橡胶的种植地域以北纬17度为种植红线。这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建设自己的橡胶林就显得相当艰难。
1952年7月,中国政府成立了特种林业司,专门发展自己的橡胶种植业,“特林”成为“天然橡胶”代名词,由于当时种植天然橡胶属于国家秘密,中央军委组建了这支秘密林业工程部队,奔赴祖国最南端。
韩士德当年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受命南下的。韩士德是吉林长春人,今年已90岁,他1948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从朝鲜战场退下回国后直接随着原部队整体进驻湛江徐闻。
“当时接到的都是秘密任务,我和战友们都不知道是为国家开发橡胶产业,部队还带着所有武器装备。” 韩士德说,部队开进当时徐闻荒山时,他们才知道在做着一件开天辟地的事情。
此后,编入师部教导队的韩士德和战友、民工一起在靠近北纬22度的位置开荒研究种植橡胶林。与韩士德一起到达徐闻的还有深圳宝安人陈华,今年93岁的陈华1944年参加东江纵队,林业部队组建以后从原珠江军分区抽调出来编入大部队进入徐闻,在那里开始了多年的种植工作,一直到现在都没有离开过农垦系统。
在虎啸声中种植胶林
几十年后,韩士德对当年开荒种胶林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当时的胶林地一眼望不到头,都是荒山野岭,周边是一人多高的蒿草,草丛中华南虎成群结队,虎啸不断,时不时跑出来伤人。虽然有战士持枪护林,但还是有战士在猛虎的袭击中死伤。
最艰苦的不是华南虎,而是胶林的反复种植。农垦专家告诉记者,种植胶林有两大“怕”:一怕风、二怕寒。当时部队没有种植经验,胶林种上以后,一到台风季节就会被风拦腰吹断,一年的辛苦化为乌有。反复种植不停地折磨人性。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一年之内就要重复种植几十次。
由于国际上的封锁与禁运,新诞生的中国不仅得不到天然橡胶原材料,就连一粒橡胶树种子乃至一个橡胶树芽条都在禁运之列,中国种植橡胶面临着没有优势地理环境、没有橡胶种植专家、没有橡胶树种子等一系列问题,陈华老人说。
部队在战天斗地的同时,科技工作者也没有一刻停步。华南垦殖局总工徐广泽等人与众多战士、民工一起进驻荒地,他们反复试验,进行种苗改良,常常忙得很长时间不回家,经过无数次的培育,终于培育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能在高纬度生长的橡胶种